通过财报读懂企业的18个步骤 如何阅读上市公司的财报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一、通过特斯拉,财报财报下一个万亿市值的苹果

作者:王瑞、编辑:何奇、读懂的个读上郝秋慧

核心观点:

1、企业特斯拉股价上涨源于销量增长、步骤持续盈利、何阅产能扩充、市公司技术领先等;

2、通过特斯拉若将汽车转化为智能移动终端,财报财报其市值将具备突破万亿美元的读懂的个读上可能;

3、特斯拉超两千亿美元的企业市值,包含了外界过高的步骤期望。

“我再也不想玩股票了。何阅”一位来自老虎证券的市公司股民欲哭无泪,他做空了200股特斯拉股票,通过却在短短数天内血本无归。

那些买了特斯拉股票的人,已经赚翻了。

截至美东时间2020年7月2日收盘,特斯拉股价定格在120866美元,较年初翻了近3倍,市值攀升至2242亿美元。仅就市值来看,特斯拉相当于11个丰田、47个法拉利、55个通用、7个比亚迪、8个福特、22个蔚来。

自2010年6月以每股17美元上市以来,短短十年,特斯拉股价增长超过50倍。

“如果你错过了50元的茅台,不应再错过1000美元的特斯拉。”一则段子在网上流传开来,特斯拉飙升的股价,令投资者信心倍增。

在不少人眼中,特斯拉在汽车届的地位就相当于手机届的“苹果”。作为对比,苹果市值高达163万亿美元,特斯拉有机会赶上吗?

特斯拉为何这么值钱?

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下,全球汽车产业哀鸿遍野,特斯拉这边风景独好。

2020年5月,除中国、韩国等已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外,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汽车市场遭遇断崖式下跌,下跌幅度从330%至890%不等。

但特斯拉的销量似乎未受影响。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交付量逆势上涨至91万辆,环比增长24%。其中,Model 3/Y交付量达到8万辆,继续担任特斯拉的销量主力。

特斯拉销量坚挺,不仅突出了这家电动车企比竞对更加“抗造”,更代表着汽车电动化趋势足以经受严酷的考验。

除了销量外,持续盈利的能力也为特斯拉股价飙升提供底层支撑。

自2019年Q3扭亏为盈以来,特斯拉已经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盈利。特斯拉CEO马斯克最近发布的内部邮件显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特斯拉的业务造成冲击,但公司仍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倘若马斯克所言非虚,特斯拉或将达成连续四个季度盈利的新纪录,已然具备自力更生的能力。

特斯拉仍在持续扩张。

目前,特斯拉仅在中美两国建设有超级工厂。一旦德国柏林超级工厂建设完毕,特斯拉将实现中、美、欧三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完整布局,其合计产能将突破一百万辆。

另外,据英国相关媒体报道,特斯拉可能在英国建立一家超级工厂,生产清洁能源产品。早些时候,有消息称,巴西政府有意在该国建造一座特斯拉超级工厂,并将与特斯拉进行接洽。特斯拉的触手即将遍布全球。

手握最强商业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与领先BMS电池管理技术的特斯拉,其“软”实力上较竞对牢牢领先。同时,其已实现产能建设与成本下探的良性循环,2020年5月,国产Model 3补贴后售价降至27155万元,这个价位让国产新能源车企倍感压力。

特斯拉的市值还有上升的空间吗?

万亿市值,看齐苹果?

一旦特斯拉打开软件大门,外界对其估值模型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结合其行业龙头地位、自动驾驶能力等,万亿美元市值是有可能的。”傲酷雷达亚太区总裁郄建军对亿欧汽车表示。

迄今为止,美股破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仅有四家:苹果、亚马逊、微软和Alphabet。

四家公司中,亚马逊的主营业务是电商,微软主要依靠提供系统软件与软件服务营收获利,Alphabet重在互联网业务,唯一与特斯拉类似的是苹果——二者的主要营收来自硬件。

但过半营收来自iPhone的苹果,并非一家单纯的硬件厂商。

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曾表示,iPhone“只是一个壳子,苹果真正卖的产品是iOS系统”。以技术为抓手、结合软硬件,并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苹果, 借助智能手机iPhone“霸占”了用户几乎全部的流量入口,并建立起稳固的应用生态。

一方面,用户“入坑”后很难再离开苹果的生态,用iPhone的人下部手机大概率仍会选择iPhone,并愿意购买iPad、MacBook、AirPods等其他苹果产品。

据IDC数据,截至2019年末,苹果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设备数超过14亿,留存率超过60%,其客户群体具有极高的品牌忠诚度。

另一方面,借助对用户流量入口的牢牢把握,苹果也获得了大量互联网服务收入。例如,其APP Store与开发者的分成高达30%——用户每购买10美元虚拟电子产品,苹果可以获得3美元。此外,苹果还有诸如Apple Pay等一系列收入,靠软件“薅羊毛”的方式变着花样赚钱。

这是特斯拉暂时无法模仿的。

目前,特斯拉的主要收入来自卖车。虽然其具备OTA空中升级的能力,但后者主要用于软件系统更新,并没有为特斯拉创造更多收入。换言之,特斯拉赚钱仍然依靠“一锤子买卖”,除了以直营方式取代传统4S店外,其赚钱逻辑与传统车企并无太大分别。

这并不利于特斯拉股价进一步上涨。

若要寻求股价的进一步上升,特斯拉必须建立起牢固的产品生态,由卖硬件转为卖软件服务,将“一锤子买卖”转化为持续“割韭菜”。这种软件服务既包括特斯拉目前提供的自动辅助驾驶等功能,更包括其它软件——如手机app般各式各样的软件。

“当特斯拉汽车变成软件商店,与苹果软件商店类似后,它的潜力就会变得非常大。”郄建军表示。

未来,特斯拉汽车将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可以实现的,特斯拉加倍实现;智能手机不能实现的,特斯拉也可以实现。

汽车的一大优势在于其比智能手机能承载更多、更强的硬件和软件,能实现比手机更强大的功能。

特斯拉若能在出行场景中做到软硬件通吃,看齐苹果,市值上涨只是时间问题。

根基未稳

特斯拉的市值,仍处于争议之中。

2020年5月1日,马斯克本人就曾表示:“特斯拉股价太高了。”结果特斯拉股价当天暴跌超过11%,市值蒸发140亿美元。

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向亿欧汽车表示:“特斯拉不好分析,虽然它是大家(中国车企)的学习目标,但市值涨到这么高,大概率仍是炒作。”换言之,特斯拉的超高市值不具备基本面。

2019年,特斯拉全球销量为368万辆。作为对比,暂居全球市值第二大车企的丰田同期销量为1072万辆。

就整个产业来看,2019年,苹果手机出货量达196亿部,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13%。同期,全球汽车销量达到9030万辆,特斯拉销量仅为整个市场的04%。

此外,特斯拉还深陷多起自动驾驶事故舆论中。近期,一位特斯拉车主在某社交平台上表示,他所驾驶的Model 3在中间车道行驶,遭遇右侧大型渣土车变道,但FSD(全自动驾驶)未能识别到渣土车,反而加速向前导致撞击事故。这说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远未成形。

作为智能移动终端落地的前提,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远未实现,万亿市值仍是星辰大海。

根据汽车行业普遍共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至少还需要10年。何况特斯拉走摄像头结合毫米波雷达的自动驾驶路线,并未采用测量精度更高的激光雷达。这也是许多人看空特斯拉的原因之一。

“不管别人信不信,我是信的,”一位特斯拉股民向亿欧汽车表示,无论特斯拉股价是否暴跌,他一股也不会卖,“我要等到它万亿市值那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重返全球第一,微软凭什么?

05年的股价05年的股本

2005年6月12日-今年5月底,苹果公司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刚才重新看了一次乔布斯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深有感触,特分享一下。

谷歌有个指定时间段搜索。

2010年5月26日,在与比尔·盖茨(Bill Gates)竞跑了30多年之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这位苹果公司创始人终于将他的公司送上了纳斯达克(Nasdaq)的顶峰位置。苹果公司的市值在当日纽约股市收市时达到2220亿美元,仅次于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成为美国第二大上市公司,微软当日市值为2190亿美元。

43岁的巨人,正在重新起舞。

文/华商韬略贾澎

此次逆袭,对了解科技股的人而言,既在意料之内,也在情理之中。

逆袭封王

2018年,美股长达10年的牛市终结了。三大股指创下自2008年来的最大年度跌幅:标普500指数下跌624%,道指下跌563%,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88%。

在苹果领跌之下,科技 5巨头“FAANG””(脸书、苹果、亚马逊、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首字母缩写)股票市值总计缩水逾1400亿美元。

凄风冷雨中,微软却一枝独秀。201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微软股价报收10157美元,全年累计上涨19%。

更引人瞩目的是,微软市值达到7798亿美元,自2002年来,首次成为年终全球市值总冠军。排名第二的苹果市值7491亿美元、第三名亚马逊7344亿美元。

微软市值超越苹果是在1个多月前。2018年11月30日,微软以不到50亿美元的微弱优势领先老对手。自从2010年苹果市值首超微软后,微软就一直生存在苹果的光芒之下。

不过,微软此次逆袭,对了解科技股的人而言,既在意料之内,也在情理之中。

去年三季度时的持仓报告显示,当期对冲基金净买入微软逾420万股,卖出苹果约400万股。而原因,不难理解。

在已公布的2019财年一季报中,微软业务部门营收增长普遍达10-20%,智慧云端业务事业部的营收同比增长更是高达24%,其中Azure云营收同比猛增76%。

截至目前,苹果的TTM市盈率不到13倍,微软则超过41倍。偏爱未来现金流的投资者,似乎正把微软重新定义为成长型公司。有分析师也预计,到2019年年底,微软市值或将超过1万亿美元。

然而,如今气势如虹的微软,在不远的4年前,还被认为行将没落。

失落的年代

年轻时的乔布斯,曾经这样评价微软:“虽然比尔听我这么说会很生气,但微软起家全靠IBM。他们的优势,第一是善于抓住机会,第二是像日本人一样锲而不舍。”

当微软不再能抓住机会时,人们认定,微软完了。

1999年12月,微软市值突破6000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所有公司市值的最高点。

此后,互联网时代来临,科技巨头群雄并起,微软市值一路滑落,到2013年时市值仅剩不到一半。市值再次超过6000亿美元时,已是2017年10月。

探底,微软用了18年。

带领微软走过25年之后,比尔·盖茨在2000年1月,将衣钵交给了史蒂夫·鲍尔默。彼时,距离微软市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刚刚过去一个月,微软正在巅峰时。

鲍尔默是数学高手,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和无穷无尽的激情,极具感染力和执行力。在他执掌微软13年间,微软员工数增加3倍,年营收增长4倍,年利润增长10倍。

从创造利润的角度看,鲍尔默做得不错。但在把握方向上,他却犯了太多战略错误——

他把很多部门总裁换成销售,与研发脱节;在必应上不断烧钱,却依然在搜索上输给了谷歌;在智能手机领域,败给苹果;在移动操作系统上,给了安卓崛起的机会;在媒体领域,则被Netflix抛下;云计算成为亚马逊的天下;期间推出的Windows 8也成为微软史上被诟病最多的操作系统之一。

那时的微软,仿佛一尊被诅咒的巨石像,凝固在了PC时代。

对总也摸不到脉的微软,投资者丧失耐心。2000年至2014年间,微软股票价格一直2、30美元的区间徘徊不前。

这让鲍尔默成为众矢之的。在受到董事会施压后,2013年夏,他卸任微软CEO。当天,微软股价大涨7%。

大手术

在一片悲观气氛中,2014年2月,46岁印度人萨提亚·纳德拉正式接任微软第三任CEO。

此前,他在微软已经工作了22年,曾在Windows、Office等多个业务部门工作,先后领导了微软的必应搜索引擎、SQL Server数据库和Azure云计算业务。

上任后,他给所有员工发送的邮件中提到:

我买很多的书,虽然不一定能看完。我注册了很多在线课程,虽然我不一定能学完。但我坚信,如果停止学习新东西,你将停止创造有价值的事物。

带着这种开放心态,纳德拉上任后首次公开讲话时,就举着一台iPhone,展示了里面安装的邮件应用。而在过去的微软,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是犯忌的。

在纳德拉的蓝图中,微软将成为一家跨平台、跨设备的软件与云服务提供商。用户使用什么样的设备,都不应也不会影响使用微软的服务。

上任不久,纳德拉即公布了“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新战略。这在当时引发内部大量质疑声。对此,纳德拉说:“给我一年时间,错了的话我们再回去就好了。”

为了推进全新战略,纳德拉开始对微软展开全面“大手术”。

持续了多年、在微软内部被称为“狗咬狗”的竞争性考核制度,被更强调协作的新制度所取代。

上任后,纳德拉即裁去了26万人,包括收购来的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

对于鲍尔默时代巨资投入的移动系统战略,纳德拉则很快宣布“Windows Phone手机业务会转向企业市场”。但这更像外交辞令,实际上则是放任其下滑,并最终彻底放弃。

这种对业务和人员的调整,从未停止。为了进一步强化其云计算业务,2017年7月,微软对外宣布将裁减3000名员工,主要为销售人员。

在这些大动作中,倍受争议的是对Windows战略地位的调整。毕竟,这一操作系统PC装机量高达15亿台,仍然是微软一大现金牛。

但在纳德拉看来,微软新战略生态立足于云上,而不在终端的操作系统中。

所以,虽然依旧强调微软是一家Windows公司,但纳德拉把Windows的战略地位大幅削弱了。

2015年发布的Win 10,微软称这将是最后一个Windows版本,此后新特性将通过随时推送实现。到2018年4月,纳德拉更是干脆解散了微软Windows部门。

上任一年半后,“大手术”初步完成。在新财报的统计中,微软主业变成了:Office、云计算、生产力应用、Surface系列电脑。

微软的“Windows为王”时代正式终结。

重塑世界观

其实在鲍尔默时代,微软就已经意识到了“云”的重要性。

早在2010年,鲍尔默就曾表示,要将公司的未来投注在云技术上。Office 2010、Windows Phone 7等产品,都将与云紧密结合。

2011年,被鲍尔默选定推进云平台Azure的人,正是纳德拉。

不过,对于鲍尔默来说,云是下注的方向。但对纳德拉,云则是微软的世界观。

与鲍尔默将微软打造成“设备与服务提供商”的理念不同,纳德拉计划将微软塑造成生产力与平台提供商。

随着技术进步,想要提升竞争力,数字化转型是所有企业都将面临的问题。以云为基础,可以打造无限应用、重构生产力和业务流程、构建智能化的云平台。

“云为先”的战略,将让微软占领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制高点。

在公开信中,纳德拉表示:“我们必须理解并拥抱只有微软才能带给世界的东西,微软是‘移动为先,云为先’世界里提供生产力和平台的专家,我们将重塑生产力,予力全球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成就不凡。”

在这一新战略指引下,微软不断强化云业务的“三驾马车”——Dynamics 365、Azure和Office 365业务。

其中,Office业务一直是微软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Office 365云赋能战略”下,Office被赋予很多云特性,再次焕发了新活力。

云平台Azure则是灵活并支持互操作,将开发者与同微软的全球数据中心网络托管服务紧密结合。开发者可以用它创建应用,或者基于云的特性,来加强现有应用。

Dynamics 365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是植根云端的新一代智能企业应用平台,全面整合了CRM、ERP等众多功能模块,帮企业按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管理。

随着企业计算向云端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云服务市场快速崛起,2018年市场规模已近600亿美元,但依然不到高盛预计的潜在市场总值的十分之一。

“云为先”的战略,让微软虽然起步晚于亚马逊,但已经与亚马逊同在云服务市场第一集团领跑,谷歌、阿里、IBM等企业暂时处于跟跑的第二集团。

2015年时,纳德拉曾承诺,把云业务营收扩大3倍,到2018年达到200亿美元。实际上到2017年底,这一目标就提前两个月完成了。

微软2019财年一财报显示,Dynamics 365业务收入达到51%的增长,Dynamics产品与云服务收入增长20%。而智能云服务收入达86亿美元,增长24%。其中得益于Azure收入76%的增长,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收入增长28%;企业级服务收入增长6%。

“云与移动是同为一体的。”纳德拉曾这样解释“移动为先”,“云不与设备相连接的话,它仅仅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通过设备,一切才有可能。”

如今,虽然“云为先”战略成果斐然,“移动为先”却没什么作为。微软已经砍去手机业务,并停止对WP平台的支持。

不过,微软云发展迅猛,却未必通过自家设备实现。移动端的得失只是战术性的,云的崛起才是战略性的。

激情重燃

瞄准刚刚开启的智能化浪潮,纳德拉再次更新了微软的战略,舍去“移动为先”的提法,转向“AI+云”。

在近期微软举办的两场大会上(Build 2018与微软人工智能大会AI Innovate),AI与云始终是贯穿全场的主线,AI甚至风头更劲。其实,纳德拉在AI方面布局已久。

近年来,微软从外部收购了不少人工智能公司,例如Maluuba和Swiftkey。在内部,在2016年9月成立了5000人的人工智能团队,进行前瞻性研究。

在去年3月解散Windows部门的同时,微软架构已被调整为三大事业部:体验及设备、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及研究。AI被置于与“云”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们的战略愿景,是为智能云打造业内最棒的平台和生产力服务,并请智能AI来助力,而这就是微软未来的竞争力和增长点所在。”微软在年报中如此写道。

认准趋势,及时调整,微软正变得敏捷而灵活。

曾经,伴随着整个PC时代发展,微软从一家充满激情的科技公司,变成了靠垄断地位获利的巨无霸。

如今,在纳德拉的治下,微软重新找回了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云计算上——

Surface系列硬件成为“情怀”加持的产品,正在大举侵蚀老对手苹果的地盘;

娱乐人工智能小冰,能与人展开深层互动,演唱水平接近人类近乎以假乱真,微软甚至希望把小冰打造成虚拟偶像;

混合现实产品HoloLens模糊了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成为革命性的人机交互方式,前景无限;

……

从艰难转型,到重新起舞,纳德拉功不可没。

在《刷新》一书中,纳德拉描述了他的终极目标:“将微软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平台提供商,激发创业活力,创造经济机会。”

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清晰的愿景,是纳德拉成功的关键,也是每个领导者应当面对的首要问题。

——END——

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二、如何阅读上市公司的财报

财报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快速浏览营业收入、成本费用(营业成本、三费、税费)、净利润的比例结构,建立一个初步印象。

然后在看看近两年利润表的变动,对经营状况的变动建议一个印象。

最后再看下现金余额的变动情况。

如果一家公司营收30亿元,净利润5亿元,那么其现金余额是不是也同比增加了5亿元那?如果不是,我们就要去看下现金流量表,看他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有可能赚了那么多但是没有收回来,计入到应收账款了。

如果一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增加额占应收的比例较大,我们就要对其坏账计提的具体比例情况进行查询了。

在行业前景方面,每家上市公司基本都会在管理层讨论环节,进行简述,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公司管理层对未来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再去看看他的竞争对手对于未来行业的看法,综合比较基本能得出未来前景是好是坏了。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快速浏览,能帮助我们对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有个大体的了解。

三、做一个职业散户是怎样的体验

股市就像生活大舞台,把每个的人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胜利者的欢笑,失败者的痛苦,失意者的哀嚎。

我作为一个股市小白,也可以说是一个职业韭菜股民,在中国股市经历过519行情,经历过6124点的下跌,虽然没有赚得千金,却赚得了成长,赚取了经验,虽然算不逍遥自在,但还可以说是从容淡定,虽然些抱怨不安,但股市的有些事情,会让你终身难忘,2015年开始的股灾却改变了自已的看法,把从前的平静自如股市生活,推向了高潮。

中国股市还是以散户为主体,还是一个市场不成熟造成的。对于散户而言股市交易机制不适合你,只能允许做多,不允许做空。唱多市场为主旋律,唱空市场为不合主流。当然这里最根本还是利益决定脑袋的重要成因,如果允许做空,可能这种悲惨的命运就不会存在。毕竟做空和做多是同等地位,股市牛长熊短的概率就会加大。

也是我们的心理影响了我们的操作,出现浮亏我们恐惧不知如何处理,买入的股票出现上涨我们贪婪不知何时卖出,这就是我们炒股的心态不平衡,不懂得基础面,技术面分析,炒股技术掌握的不好,经常追涨杀跌,频繁换股,踏不准股市的节奏、掌握不好买卖点,不懂得止盈止损,所以大部分人的亏损都是这么造成的?能克服掉这些人性层面的东西,我们才可能在股市中获得盈利。

用戒贪戒痴,掌握好股票的买卖点,不要贪心,要学会顺势而为,大盘涨跌,有一定的周期变化,在下跌的趋势中,即使你超过方法再好,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只有在上涨趋势中,我们才可以顺风顺水,赚到我们自己该赚的那部分钱。炒股也不是每天都要吵的,在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在下跌的趋势中,我们要学会放弃,可以适当的休息,等大盘趋势好转,再进入拼杀,也未必不是个好结果。

写下自己吧!07年入市,经历了大起大落,到15年大牛,仍然在过山车之间徘徊。主要是精力没有都放在股票上,还有其他工作要做,也没有潜下心认真学习,凭着上学时学的肤浅技术碰运气。直到18年我彻底了断其他工作,全心炒股,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投资模型,收益也是超出想象的多。从最开始的盈利2.3千,到现在一轮小波段就能20.30万,我的运气终于来了,毫不客气的说,近3年,我从没在一支股票上赔过钱。仅仅20年到现在,我的收益就已经翻倍了。

在生活上,我的朋友家人都知道我专职炒股了,父母最开始不理解,老婆还是很支持我的,当我给她们看我的账户盈余时,上班找工作已经没有意义了。试问什么工作一个月能在2线城市挣一套房子?

当然现实中我也很低调,对不了解朋友也不会讲太多,毕竟估值优势,业绩弹性,可计预期什么的,不是从业人员也听不懂!另外我也重来不让人买股票,毕竟也跟不上自己的节奏呀!

经济趋势看的越准,股票收益就越好!选股看基本面,交易看技术面。潜心学习,认真总结,该来的总会来的!

01

职业投资需要做些什么

虽然接触股票这玩意时间也不算很短了,但是真要把这个当做家庭唯一收入来源和一项事业,还真是经过了一番挣扎权衡的。

首先是思维和身体惯性,职业生涯怎么也10多年了,阶段性休息个几个月很爽,但是就此不去朝九晚五了,一时还真有不适应的感觉。另外,证券市场的动荡尽人皆知,把家庭资产的增长放在这个地方总是心里不踏实,而且“炒股”这名号,好像也不如以前的头衔来的好听啊。这就是我休息前2年时候的典型心态。

这种感觉的慢慢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活状态的适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随着坚持不懈的学习和思考,我开始慢慢的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股票,什么是证券市场,什么又是投资等等一些从来不曾认识清楚的问题(虽然以前的一笔重大股票投资获得了很好的回报,但我心知肚明那绝对是侥幸,毫无长期复制的可能)。

这一学就一发不可收拾,越学习越有问题,越有问题越试图去找答案,学的越多越难以整合甚至有矛盾冲突之感,越是矛盾越是不断思考总结,就像陷入某网络游戏不断杀BOSS升级的过程乐此不疲难以自拔,直到某一天,突然就感觉“通畅”了,脑子里的一根筋散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逐渐体会到了“投资的美感”----投资不再是价格的波动,不再是与无数对手的搏杀,不再是孤注一掷或者彷徨不定,不再是欲望编织着焦虑的浮躁;投资是关于历史进程的,它是关于社会趋势的,它是关于商业本质的,它是关于哲学与价值观的,它是关于思维方式的,它是关于修养的,它是充满韵律而美好的...很自然的,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学习与不断的实践,逐渐摸索到一条比较适合自己性格、特长和财务特征的投资模式。当这一刻到达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的人生将要开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一页了。我依然谨慎而如履薄冰甚至依然有很多疑问未得解答或验证,但自那时起,我已不再彷徨和犹豫,我知道了我人生新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并且我知道自己乐在其中。

其实职业投资一点儿也不神秘,它与每天上班的本质没有什么区别:赚钱。但坦率讲投资的生活还是很让人满意的,比如不用再早上急匆匆的爬出被窝而可以睡到自然醒;不用再周转在老板-客户-员工的死循环中焦头烂额而可以清净的读书玩游戏逛街看电影;不用再做空中飞人频频的离别家人而可以默默相守;不用再在黄金周与各方神仙争抢客房和机票而是理论上具备了想走就走的能力;不用再忍受无聊的办公室政治和各种欲言又止的顾忌而尽管率性而为;不用再费尽心力的PK掉一个个竞争对手只为了继续向上爬却忘了生活原本的意义是什么...追寻财富自由的最终意义是什么?

其实就是人格的自由,身心的自由。虽然实业确实可以也曾经为我带来难忘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不过这种成就感其实在投资领域也同样存在甚至更加强烈---如果人生可以同时体会到这2方面的成就感,那也算是没白来这一遭了。所以,对我而言,投资可能是我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的最好工作----它完全依靠你自己的脑袋决胜负,它永远公正无私,它简单而又直接。

02

四年感悟

这4年的职业投资生涯只是我人生中短短的一段,却又是意义非凡的一段。也许他代表了我一种生活的结束和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很显然,就接触股票而言,我的入市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也就6年左右(包括2年时间内连什么叫PE都不知道,未受重创真是老天保佑)。但坦率讲,我认为时间其实既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说不是问题,是因为我感到价值投资其实是很多个关键成功点的集合,每个成功点都是被一层窗户纸隔开,而打开这些窗户纸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不是一个时间积累的问题(比如巴菲特最近指定的接班人托德·库姆斯才39岁,真让人感慨人和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而是一种综合了很多东西的“悟性”。

说时间又是个问题,是因为投资毕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融合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事物,“经历”对于投资能力的提升有不可取代的重大意义,一个太年轻的人或者一个证券经历太短的人我认为也是很难真正成熟的。所以我的结论是: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的投资者可以随着时间而越来越强大,但时间对于持着错误思维方式的“炒股人”而言却没有任何意义。前者的1年可能等于后者的5年甚至10年,后者的10年未必等于前者的2到3年。

即使在这短短的几年投资时间里,我已经见证了股市中一个个人物的传奇和陨落。他们都曾经一战成名如日中天,后来却又一落千丈甚至声名狼藉。就像《明朝那些事儿》里说的“一个人在这页的时候还很牛逼,到下一页的时候已经怂了”,只不过证券市场的效率要比历史高得多,呵呵。这些人物我不知道对别人有没有价值,对我而言的价值却很大,我可以总结成2条:

1、一个人要变成焰火很容易,要变成太阳却很难。当一个人说自己是太阳的时候,我们最好想想他是不是焰火。

2、股神不是装的,孙子才是装的。

我非常遗憾的是,这个市场里依然每天充斥着对投资非常不利的观点和消息,而且他们历来是最受热捧的。虽然我知道这非常符合人性和证券市场的规律,但还是觉得有点儿可悲。

好在我有限的投资生涯里,耗费在那上面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过短短的几个月,虽然从人性上而言我也踏入过同样的陷阱企图找寻鲜花和果实,但很快我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就不允许我相信那些东西了----后来我才知道,巴菲特也曾强烈的痴迷技术分析和短线操作,但30岁以前完成了所有人性中不利方面的尝试并开始走上价值投资之路,最终成就了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幸运的。

价值投资的原理是永久有效的而它的实践又永远不可能普及。市场中80%的人是不会理解价值投资的意义的,而理解其意义的人中又有80%的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理解和掌握足够的“具体方法体系”。因此,这一矛盾给予最终有幸进入价值投资大门的少数人以长期和巨大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说,我又算是幸运的。

不是任何国家的任何时代的人都有机会获得投资上的重大机遇的,即便他本来比巴菲特更聪明。而中国正值国家发展的关键和黄金期,这一历史阶段的降临是巨大的娘胎彩票。中国正在崛起不是一个可能而是一个现实,中国的崛起就是千万个中国家庭中国人的崛起--今天,你我都有这个历史性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说,我还是幸运的。

所以,幸运的我,必须认真把握好这个时代赋予的机会。所谓认真,就是把投资作为一项严肃的工作来对待,没有老板的压力但是你要自己学,没有客户的催促但是你要自己有紧迫感,没有专家团来给你评定级别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投资如此自由,所以能走多远甚至愿不愿意往前走,都是自己说了算。我记得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如何落魄的时候,也不忘翻开《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那其中有对成功的强烈期望,但我想更多可能还是从心底里对这种事业的热爱甚至是沉醉。也因此,我开博就将题目写为“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正是此意。

为什么有的人在股市中总是在不停的成长而更多的人却永远原地打转?最大区别其实不在于智商或者专业知识的阶段性差异(那是容易追赶的),决定的因素其实是:到底有没有把投资当成个事儿?特别是当成个真正改变命运的契机来严肃的对待?如果选择“是”,那么毫无疑问其将会制定长期的“个人成长计划”,我称之为“有计划的量变”。

就是说立足目标很长远,并且始终如一的主动的、有计划的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经验值”,并导致“不断的升级”----正如同我们在职场,想往上走必须提升自我素质,什么考证看书进修培训都会很自然而然且充满主观能动性,对不对?投资其实有何不同呢?我们在职场的时候,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能一步登天从实习生直接当老总的可能,对不对?投资呢,凭什么认为不用艰辛的学习和漫长的磨砺就可以如成功的前辈们那样收获丰硕的果实?

这种“有计划的量变”将最终导致人与人在思维方式,视野格局,判断力,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逐渐分野并差

03

四年的投资感悟

如果说这几年我最大的投资感悟是什么,那么可能是:不要让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也不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非常多的人喜欢尽量多的为自己的投资增加变量因素,什么宏观,微观,技术,基本面,博弈...听说过的最好都用上,以为这才够“全面”。实际上掉进了自己设置的“变量迷宫”而不自知。又或者把一些简单的东西非要神秘化复杂化甚至玄学化,以让人听了五迷三道高深莫测为荣。

另有很多人把投资当做一种纯艺术行为而严重忽略了投资首先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或者无限拔高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其它,比如“伟大企业死了也不卖”,又比如F10一下或者最多去读几篇券商报告就算是对公司的分析了,又或者死守着“跌破净资产才能买”的固执,再比如“找过去2年业绩增长最快的”等等。

以上这些,怕是再花10年20年在股市,也难修成啥好果子的。投资成功的大原则其实很简单:遵循常识,利用复利,安全边际,护城河,保持理性,能力圈...总之50个字以内肯定是够用了。但成功投资的具体构成却又很复杂。

一个合格或者成熟的投资者不应该是只局限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上,而是要在风险机会的识别、商业的理解力、财务数据意义的分析、情绪的自我控制、基本而多角度的估值衡量、对大局的前瞻性、对历史规律性事物的认知、高度逻辑化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从一些细小的东西来见真实的等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上,因此确实是非常困难。

这不像技术分析,初看如天书,其实越接触越明白关键问题正在收缩到几个点上,而价值投资初看都是平实的大白话,但越钻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越往上走要求的能力面也越宽阔。我认为如果仅仅是以赚钱为驱动而没有真正的兴趣的话,还真是很难坚持下去。

前面说了很多“要去做”的意义,那么“怎么做”呢?或者说,投资道路的成长上有没有什么捷径呢?有的,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投资其实没有任何区别。

当大量的经典著作和投资大家们深邃的思想印入脑海的时候,就是思维境界不断攀升的过程。大量的阅读是最好的“九阴真经”,它也许不能让你一步登天,但至少可以让你少走十几年的弯路。比如,即便是在投资的风格倾向上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几乎所有的投资大师们都告诫:不要频繁的短线操作,不要自以为可以预测市场,不要让自己的理智失控......要利用复利,要尊重常识,要远离风险......我们可以借此多想想,为什么?你还非要去挑战这些吗?对于市场和生意的“感觉”怎么来的?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企业,放在一个人手上如庖丁解牛丝丝入扣直指核心,而放在另一个人手上却如狮子咬龟无从下口一筹莫展?虽然这里不排除个人天分方面的差别,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有没有充分的“开卷”以及随后坚持不懈的“实践”。

先站在巨人肩膀上然后再熟能生巧,有时候差别就是这么来的----正是因为这答案太朴实简单,完全无法满足众多“一朝暴富”的心里期待,因此注定永远是边缘,也就注定了永远能获得市场的回报----天下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具有讽刺意味。

而在大量的阅读之后,则开始学会辩证的思考和学会做“减法”是很重要的----与此相反,我看到的绝大多数人却都在试图构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投资体系并以为这才是“专业”,我个人实在不敢苟同。在大量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如何将自己的投资模式更加单纯化,所谓熟能生巧,越是简单且经过时间反复验证的东西才越具有可重复性。

对于未来的几年,我最最重要的任务和课题就是:迎接大牛市的到来并且确保全身而退。

自07年6124见顶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从时间周期上来衡量2011和2012年是最有可能启动下一轮牛市的时间段(中小板以及新兴产业的牛市已经自09年开始确立)。对于这必然来临的时刻(不用纠缠于哪年哪月哪日,以及中间又产生了哪些波折),由于09和10年的全面布局已经接近完成,随后的牛市策略很简单,就是一个“捂”字,其预期的回报即便以中性情景的推算也可以想见是令人满意的。

但历史和证券市场的规律告诉我们,市场的长期平均收益率不过是6-8%左右。一个阶段的超高收益率之后必然导致强烈的均值回归。无论是企业业绩还是证券市场回报率而言,均值回归都是不可逃逸的铁律!

因此,对于所有已经完成良好布局的长期投资人而言,如何在收获了丰厚的牛市奖励后确保成功而退,躲避开命中注定必将遭遇的下一轮大熊市的主跌浪,将是财富最终分野的决定性因素。我1年前说过,上一轮熊市来临并且见底回升酝酿的这2年,不要考虑发大财的问题,投资的核心都是“布局未来”。而当牛市将终于来临的时候,当群体性癫狂将注定再一次出现的时候,投资的核心问题将变为“急流勇退和守成”。虽然在具体的细节、时机和纯技术上的把握上需要到时候再斟酌,但是有2点是明确的:

第一,对于牛市的疯狂期以及历史的市场估值高压区要保持极端的警惕,撤退是脑袋里绷紧的第一战略。

第二,所有成功的投资都不是以“猜顶”作为前提的,所有在过去2年在山脚下吃足了货的人将有最充分的资格不去“猜顶”---这正是我过去的博文《未来的卖出是否成功其实取决于现在》的意义所在。

此外,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预计5年后我的投资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一些变化。总体原则是资产规模越大则资产的大类别配置也将相对更分散化,证券投资的风格将更加趋近“多数时候等待安全边际的出现,持仓更加分散化,以多种措施对冲熨平波动”等特征,这里还有一些课题留待细细研究。总之,随着资产的增大,抓住牛市机会的相对重要性要明显的小于规避熊市以及其它重大投资风险的重要性。

初始阶段的财富增值的要点是找到足够长且湿滑的雪道(长期有效且可复制的正确方法)并坚持不懈的去推动小雪球以较快进入一个规模基数(小本金的持续滚动和较快速成长),而到了中级阶段则雪球已经进入稳定的雪道(较成熟且固定的投资模式)并有很强的自行滚动惯性(复利威力显现,大本金下每3-5年1倍的增值所得的绝对收益可能将超过以往小本金下10年10倍才能获得的收益),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让这个越来越大的雪球更快,而是避免在半途撞上突出的山体而四分五裂(避免意外风险为第一要务,错过不是问题,问题是过错)。

最后,我相信一定会有人问我怎样才能以职业投资为生。我觉得答案很简单:

第一,你一定要真心的,从心底的对投资有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特别不是为了“更短时间能赚更多的钱”。

第二,你一定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思考,一定要认识清楚自己是谁?自己真的适合投资的理由是什么?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又是什么?说真的,我觉得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投资的,哪怕他的实业做的很好或者智商情商都很高。我有时候甚至觉得,投资,可能就是上天对于某一拥有特定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人群的奖励。

第三,一定的资产基数是必要的。它可以使你不必担负太大的日常物质压力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而言,我倾向于如果你“可完全用以投资的资金”的10%的收益(较低风险系数下的中性年回报预期),能够至少提供你2年以上的家庭正常生活开支(所有开支全包括,养房养车养孩子过日子,比较固定的旅游等等,但不包括意外和大病支出等),那么可能就达到了一个基本的条件了,且这个年份越长越理想。但是不是低于这个基数就一定不行?我想不是的,但那可能需要面临更大的压力(特别是市场低迷时期)和更多的付出和努力而已。

高兴忐忑的进入,兴奋心跳的投入,沮丧后悔的心疼,致死无悔的坚持,这就是我一个小小散户的体验

很多人炒股其实也挺无奈的,如果有好的主业去赚钱,他们也不愿意碰股票,毕竟自己不是很在行而且还有风险。尤其是新冠疫情就业或者创业比较艰难的时期。很简单只是想赚点钱,不想拿这个当主业,更没打算在证券业从业。没必要下大精力去系统学习选股操作的技能。造成了现在炒股想赚钱,还没深厚的技术功底的现状。结果呢,交易时间,孤军奋战,心里没底,心惊肉跳的。不知道何时如何操作。

常见的体验也是散户最大的困惑:

1、选不对股票;

2、进不对相对位置,一进就进成了高点;

3、出不对相对位置,一出就是出成了低点;

4、拿着票上上下下,坐着过山车,不知道何时出何时?也更不知道如何打个价差何时;

5、自己盯的票,越看越涨,一买就跌,越等越跌,一出就涨,忍不住又买进,又开始跌,这时你的心态彻底乱了,从此这支票给你留下了阴影。

 

怎么办?如果掌握一定技能,就那么多困惑,我这倒是有选股的一些速效办法,以下是选股的一些常见的要素:

 

(1)预判大盘:判断好大盘走势多看看那些总分析大盘的大V的分析;

(2)跟热点板块或预判热点板块:概念类别或者行业板块;

(3)从板块里找股票:从你要的板块里找你要的股票;

(4)分析1:你喜欢的K线形态,组合姿态,形成的势头;

(5)分析2:这支票是睡着呢,还是装睡,还说醒着在沉寂中,还是活跃中;

(6)分析3:MACD,KDJ,量的变化,量在不同的高低位置解读方式也不同;

(7)分析4:机构的意图势头;

(8)分析5:涨幅空间测算,下跌风险概率测算;

(9)分析6:近期压力点,拉升起爆位置压力预测,拉升回落试压的压力评估,前期不同位置套牢盘的压力点预测;

(10)分析7:下行的支撑点预测,拉升起爆的支撑点,横盘盘整或者回调的支撑点;

(11)分析8:盘整的时间周期问题;

(12)分析9:近两年的年度财报,当年的季度财报,动态的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的变化;

(13)分析10:企业消息面公告等,重大的利好或者利空消息,股票解禁-对量的影响,除权除息-对量和复权K线的影响,股权质押问题;

(14)分析11:散户筹码的流动,机构资金的流动;

(15)分析12:进一只股票的时间阶段分析;

(16)分析13:出股票的分析,或者做T的分析;

(17)分析14:股票配合板块资金流动,大盘预判,美股,国际事件或局势,A50指数,社会综合消息面的影响,综合影响的要素做的临时操作;

 

以上是分析股票的一部分要素,如果都掌握,基本够用了。

股市,少数人实现了暴富,成了民间传说中的大神,更多的是亏钱如流水后默默无闻的消失了。99%的职业散户,不是虚度了青春就是亏损了各种本金,白天兴奋,夜晚无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知道,哪一天,我们才能财务自由。。。套用一句话,为梦想而窒息。。。

我只能说你会过的水生火热的,每天都是春夏秋冬。

孤独的交易者

我是一个职业股民,以交易为生,我生活中所有的支出费用来自A股市场。就是许多人眼中不务正业的那种人。这是一个靠天吃饭饭的行当,其中充满了各种辛酸苦楚。

个人感觉股票交易不能把他作为一个职业来做。

来我个人的经历来举例吧。

2014年10月份吧我在同事的推荐下进入股市,当时懵懵懂懂,开户好之后也没有直接买入而是先去了解基金。过一段时间发现基金波动竟然跟股市波动一样的,当时就在想既然基金经理也不动作那我干嘛买基金啊,还不如买股票呢。就这样我就开始投资股票了

那时候运气好牛市来了,买的股票基金买了就能赚钱,由于新手心里不成熟,基金赚一点小钱就卖了,后来在选股的时间里发现了分级基金。这个分级基金好啊,加杠杆,没有庄家,交易手续费便宜(不收印花税)那个时候手里基本都去B基金,后来5100点左右我成功逃顶。但是在转熊的过程跌到4400点的时候我感觉大概率要反弹,全仓杀入,没想到这个时候被干惨了,连续3天最黑暗。开盘就是1字板跌停,3天就让我把赚的钱都亏进去了。后面反弹总算捞回来了。想想真后怕[流泪][流泪]

15年8月份要结婚没办法,把钱买了房。也算是天意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下跌。16年,17年基本没参与,也没有大的行情。18年4月份的时候买了10W建设银行,没想到啊买到手就开始跌。一路亏了30%多,也都不敢去看账户。试想一下假如这个时候你是职业股民,你该怎么办,连续跌了一年啊???18年估计好多股民都是亏钱的。幸运的是19年年初股票开始反弹,我的建设银行竟然回本了,最后在赚了100多块钱的情况下全清了。想想自己也算是幸运的。好多同事都是腰斩了。19年经历过银行股之后开始寻找稳定的投资方法。偶然的机会发现了etf基金这个东西。反正银行股也稳定,不如买etf基金来做T[呲牙][呲牙][呲牙],只为赚点零花钱。谁也猜不透后市的行情。唯有利而已

参考资料:财报识别

举报/反馈

评论

发表
一、北京装修合同范本***标准版***附件下载装修合同范本(标准版)委托方(甲方):承接方(乙方):工程项目:甲、乙双方经友好洽谈和协商,甲方决定委托乙方进行居室装潢。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有关
2024-11-02 07:44 举报
回复
一、ocr文字识别软件是干什么的OCR是英文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的缩写,意思为光学字符识别,通称为文字识别,它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光学输入设备获取纸
2024-11-02 06:46 举报
回复
一、宁夏银行流水账单怎么打宁夏银行流水账单可以用以下这些方法打:一、银行网点打印:1、柜台打印。1)确认需要打印银行流水的银行卡;2)本人携带银行卡、存着及身份证件到银行就近网点;3)取号排队;4)和
2024-11-02 06:44 举报
回复
一、OCR证件识别是什么【OCR证件识别与文字识别】文字识别的识别方法基本分为统计、逻辑判断和句法三大类,而最常见的方法有模板匹配法和几何特征抽取法,不同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匹配方式。例如在“文字识别”
2024-11-02 06:24 举报
回复
一、ocr和opencv的区别OCR和OpenCV的区别在于应用领域和功能。OCR是一种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主要用于将印刷体或手写体文字转换为可编辑的电子文本。OCR技术可以应用于身份证、银行卡、发票等
2024-11-02 05:36 举报
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